绕梁三日 仍闻回声

青岛春晚演出

张思海六岁起开始学吹口哨,他对口哨有着一种特别的挚爱情结,看到电影《鸡毛信》中海娃一声响亮的口哨便可以指挥羊群奔跑起来,避免了拴在羊尾巴下的鸡毛信被鬼子发现,口哨的妙用将海娃的机智勇敢和灵活机动表现得淋漓尽致。电影《渡江侦察记》中女游击队长在岸边的一声呼哨,芦苇丛中立马荡出一叶接应的扁舟,那呼哨的神奇甚至胜过了水泊梁山上朱贵的响箭,张思海从电影中第一次接触了口哨并激发了灵感。

回眸六十年前,那时的“吹口哨” 不仅登不了大雅之堂,而且凡会吹口哨的大小男女还常常被看作是“小混混”、“小流逑” 、“小屎蛋儿”污名 一片,社会的偏见和蜚语流言岂能战胜心底的爱好和不懈的追求?张思海坚持在上下学的路上吹,回家休闲的时候吹,凡能练吹的地方人们总能听到他的口哨,为此他不知挨过父亲的多少骂、多少揍,可什么也改变不了他吹口哨的“ 嗜好”,并且“越吹越上劲,就像上紧了发条” 。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思海终于从世俗偏见中走了出来,在一次学军活动中,他利用休息时间给大家吹了一段口哨歌曲,没想到“ 首演大获成功!” ,解放军排长和同学们热烈鼓掌,不仅称赞他口哨吹得美妙悦耳,还戏称他是“ 歪门儿小天才”,这一顿激励让他一发而不可收,再以后他下乡上山当知青,在田间地头,在知青组,在公社,以致工作后在工厂车间,凡是有空闲的时间,一定是口哨与他作伴,人们总能听到他用口哨吹奏的各种中外名曲和流行音乐,张思海感觉:是音乐带给了口哨无限的魅力,而口哨带给他的却是无限的气场,灵动的节拍和青春的朝气。

张思海慰问子弟兵

这些年张思海参加了许多口哨表演和比赛活动,2010年 他参加由“中国口哨协会”组织的比赛时,中央电视台曾专门做过报道;2013年张思海等九人代表中国参加在美国举办的“ 第四十届国际口哨比赛” (The40 thInternationalWhistles Convention)一举夺得比赛前六名的好成绩(本次比赛只取前十名),赛后北卡电视台的美国记者对张思海进行了专访,他对记者提出一个要求,请记者帮他拍张照片,照片上他扯起了中国国旗,要与国旗合个影,他想告诉人们,他是中国人,在世界口哨舞台上中国人同样可以取得优秀成绩。

中央台报道口哨达人

至今张思海已参加了青岛国际啤酒节、青岛国际沙滩节和在上海、广州、济南、深圳、香港等地举办的各种高水准口哨大赛和个人独奏音乐会,他还自觉参加了太多的公益性表演活动,场次多达千场,观众多达数万人。

一次特别的“口哨表演”让他至今记忆深刻难以忘怀。

那是20 13年他要到美国参加“第 四十届国际口哨比赛”之前,先到美国大使馆办理签证,签证官用中文质疑地问道:

“你为什么要去美国?”

张思海取出比赛委员会的“ 邀请函”给签证官看。

“你本人要亲自参加口哨比赛吗?” 签证官问。

“是的,我本人是参赛选手。”张思海如是说。

签证官心生疑团,为确保签证准确,防止假冒伪劣蒙混过关,签证官开门见山地来了一句:

“你吹一段听听。”签证官要根据签证人的真实特长验明来人的真实身份。

张思海听到这话来了兴致,为了表示尊重,他问道:“ 先生,您对什么歌曲有兴趣?”

看来这位签证官对口哨艺术了解不多,信口说道:“ 随你的便吧。”

张思海稍有沉思,说:“ 那好吧,我现在人在北京,我就吹一段‘ 在北京的金山上’ 吧!” 签证官点头同意。

参加国际口哨比赛(美国)

美国大使馆里本来是一个慢声细语的环境,现在突然响起了一曲美妙悠扬的口哨之音,起伏的音调宛如空气中飘拂的香波,从一个签证窗口传递到另一个签证窗口,所有签证窗口里的金发碧眼美国签证官顿时“罢工”,他们个个屏住呼吸,眼睛齐刷刷地全部转向张思海的方向,耳朵在专注地聆听音准度极高的口哨吹奏,或许他们压根儿都不会相信这是从艺术家口中发出的轻盈悦耳、婉转悠长的音乐之声。吹奏完毕,刚才跟他讲话的美国签证官满脸堆笑擎起拇指,表示很享受刚才他的即席口哨表演,他缓缓抬起手臂在张思海的护照上实实落落地盖上了签证章。

参加国际口哨比赛,和中国国旗留个影

了解了张思海的经历,就懂得了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和他的口哨艺术之路。

张思海1956年出生于青岛市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境贫寒的家庭中,家中兄弟姐妹九个,算是中国的大家口了,他排行老小,父母都没有工作,在这样的家庭,老小根本享受不到娇生惯养的待遇,他从小下海捡海带、拾煤渣、砸石子、摆小摊、拉崖儿,那个年代的谋生手段,他小小年纪几乎全部体验过,像他吹口哨的执着劲儿一样,十八岁时他执意要去上山下乡给家庭减轻经济负担,为了确保下乡成功,他先在三哥工作的青岛钢厂报了名,他又在大姐工作的核工业部疗养院报了名,结果那一天他同时收到了两份喜报,高高兴兴地来到农村。

割麦子休息时他在麦田里为农民吹奏样板戏《红色娘子军》、《红灯记》片段以及《铁道游击队》的主题歌,喜得农民个个拍手称好,说:“ 听了小张的口哨,我们干活更来劲了!”

有关张思海的报道

张思海有一股老黄牛般的执着劲头,1995年张思海下海开始经营饭店,他把“ 宾客至上、诚实经商” 列为公司的服务宗旨,要求员工每天上班前连念三遍,他反复对员工讲:

“做人不能骗人,要老老实实做好每一件事儿,你刷碗就要把每只碗刷得干干净净,点菜要帮着顾客把关,点多了吃不了,会给国家给顾客造成浪费。就是我每次上台表演口哨,也从来不弄虚作假,我绝不能用假吹来欺骗观众,这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

几年时间过去,他所经营的两家饭店天天顾客盈门,从农村招聘了八十多名农民工,“家庭生活困难”是优先录取条件,每天中午他让农民工的孩子在饭店免费吃饭,他利用这段时间给孩子们吹口哨,看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甜甜的笑容,张思海心里感觉“过这样的日子才有味道。”

张思海免费培训进城务工子女学吹口哨

张思海为了表达对员工的感谢,他还兑现了一套员工奖励办法:凡在饭店工作满两年的,赠送每人一辆新自行车;满三年的,赠送每人一部手机;满五年的,鼓励考驾照,费用全部由公司承担;满二十年的,公司一次性资助20万元鼓励员工在城市购房。他曾经开车跑了三天去了三个城市,为家庭困难的四名农民工送去彩电,他还培养了一批口哨新人,包括一批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全部义务授课,分文不取,他说:“ 我不能把培养口哨新人当成买卖来做。”

从细微处观察张思德的处事风格,会使人联想到“善心爱意”四个字,多少年来他把吹口哨从“个人爱好”中跳出来,变成了奉献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服务,他多少次奔赴智障儿童培训中心、敬老院、残疾人辅助就业中心,以口哨吹奏表演艺术带去社会的记挂和关爱,他还到部队为解放军战士演出,表达对子弟兵的敬意;到监狱为犯人表演,以优美的口哨音乐为服刑人员的内心带来一丝光亮和期待。

张思海现任“ 青岛指啸艺术促进会” 会长,这些年他自觉慈善捐款、爱心义演或购买国家发行的无利息“ 抗疫债劵”, 周六、周日组织会员和学生在中山公园举行数小时的口哨义演,表现了一个对社会有责任感的艺术家的情怀,在他获得的众多荣誉中,他特别珍视“青岛慈善总会一元基金” 送给他的五个字—— “爱心艺术家”。

他说:“这其实正是我的一个奋斗目标,在口哨艺术这条道路上,我已经整整走了六十个年头,现在我要带领我的团队积极参加社会服务和实践,大家都要做有社会责任感、有慈爱之心的口哨艺术家!”

在香港与菲律宾小乐队交流互动

我们有理由相信,张思海和伙伴们的口哨艺术水平会不断升华,表演会更加精彩,口哨之音会更加高亢嘹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