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典故
八紘一宇是由日本佛教日蓮宗在家眾團體國柱會的田中智學所造出來的词语,据称有“道義上的世界統一”之意義。大正2年(1915年)3月11日,國柱會機關報《国柱新聞》刊登的文章〈神武天皇的建国〉()首次提及這一片語。
“八紘”一詞的典故出自中國《列子·汤问》與《淮南子》,本意指八方极远之地,后来代指天下:
《列子·汤问》:「……汤又问:『物有巨细乎?有修短乎?有同异乎?』革曰:『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
大意是:商汤又问:“万物有大小吗?有长短吗?有同异吗?”夏革说:“在渤海的东面不知几亿万里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沟壑,实际上是一个没有底的山谷,那下面没有底,名字叫归墟。地面八极、天空八方中央的流水,以及银河的流水,没有不流到那里的,而那里的水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九州外有八澤,方千里。八澤之外,有八紘,亦方千里,蓋八索也。 — 《淮南子·地形訓》[1]
大意是:九州之外有八个大泽,每个方圆千里。八泽之外又有八紘,每个也方圆千里。
“八紘”一詞后也出现在以漢文書寫的《日本書紀》第三卷:
— 日本書紀巻第三・神武天皇即位前紀己未年三月丁卯条の「令」
大意是:对上可以报答天神将国家授予我的恩德,对下可以发扬皇孙奉养的孝心。之后兼并六合作为自己的国都,国土疆域覆盖八紘,不也是可以的吗?
在天皇紀元2600年(1940年)發行的八紘一宇紀念郵票